二维码您好!欢迎来到汇集网
首页 > 科技 > 【语文课程8】 语文课程性质论(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实施建议)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是什么,

【语文课程8】 语文课程性质论(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实施建议)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是什么,

文章传送门:张心科《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第二章心得体会:如果说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同之处是都要学习言语内容,不同之处是语文课程还要学习言语形式的话, 既要学习言语内容又要学习言语形式并以学习言语形式为主也可以将其与其他课程区分开。

语文课程的价值在于实施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体验言语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内容,通过对一个关键字词、一句话、一个段落、表现手法、结构形式等的增删、替换等方法与原文进行比较,体验言语形式的精妙、独到。

这样既限制了意识形态、人文思潮等对语文课程的干扰(“非语文”),又避免了语文课程因科学主义而造成的语文课程的异化(“唯语文”),使其成为“真语文” 这让我联想到所教授的大学语文课程如今的通识课程是实现“课程思政”的主力军,迫使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偏向通过对言语内容的分析,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

其实可以理解,高校扮演着帮助人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因此,教师更要协调好文与道的关系,不妨在欣赏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以梯度攀高学生认知提升,达成以文化人的效果主要内容:(一)本质主义倾向的语文性质观

基本界定方式即逻辑分析——下定义,即“被定义项=种差+临近属概念”1.20世纪前期本质主义倾向的语文性质观语文的侧重点不在于内容的理解,而在于对语言、文字运用技能的掌握 夏丏尊、叶圣陶认为:语文科应该有“专责”,即语言文字的学习

夏丏尊:学习国文该着眼在文字的形式方面 总之,“国文科的学习工作,不在从内容上去探究探讨,倒在形式上去获得理解和发表的能力”,“学习国文,应该着眼在文字的形式上,不该着眼在内容上” 综合一下,即其他课程学的是言语作品内容本身,如政治、历史等学的是事、理等内容,并不专门学习这些材料中是怎样来表达这些内容的,而语文课程学的是

如何运用特定的言语形式表达相关的内容在他们看来,语文是一门学习言语形式运用的课程 2.20世纪后期本质主义倾向的语文性质观 (1)工具论语文课程性质实际上是围绕学习选文的内容还是形式问题展开的 20世纪前期,认为只有选文形式的学习才是“语文”的,专注选文内容的学习则是“非语文”的

文章的内容与形式在文学创作领域被称为“文”与“质”文,即作品的表现形式;质,即作品的思想内容;在语文教育领域被称为“文”与“道”,“文”是指语文知识教育,侧重于外在的语言形式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能力训练;“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内在的思想内涵以及与之密不可分的价值观念 。

1949—1978年,语文课是“政治课”,一直是重“道”轻“文” 1980年,《中国语文教学法》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基本属性是工具性,显然是从学科理论研究的立场呼应这种科学化的潮流 但是,无论是教学大纲还是叶圣陶、张志公等人在说语文是工具时所说的“语文”都指语言、文字,并非指语文课程,所以,不能由语文(语言、文字)是工具而推倒出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工具性遭到强烈的批驳,焦点集中在: 说语言是工具用的是比喻,比喻采用的是描述而非揭示的方式,故不能揭示本体的内涵;工具如果算是“凭借”,则非语言独有 可见,“工具性”显然不是对语文课程作本体的探讨,又犯了定义过宽的错误,自然不能揭示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

(2)人文说1993年,人文性主要指语言文字含有很强的人文精神,教学过程是传递人文精神,教学结果是为了学生建构健全的人格 20世纪前期,王尚文先生“语言具有一般工具所没的人文性” 评价:并没有从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种差的角度来批驳,只从课程的内容、目标(行文中暗含着活动)具有人文性的角度出发,而匆匆的出语文课程性质是人文性的结论

人文性像工具性一样,非语言和言语独有说语文课程属于人文课程并没错,但不能说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人文性 又犯了定义过宽的错误,自然不能揭示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 (3)言语说语言是一套符号规则系统,言语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个性化地运用语言的行为(言语行为)及其结果(言语作品) 。

代表学者:李维鼎、潘新和 eg 潘新和:语文课程是围绕言语作品所开展的言语活动 王尚文反驳:在客观上将语文定位为“言语”是为泛语文、非语文的现象作理论上的辩护说语文教育是言语教育就好像说“人是动物”一样犯了“定义过宽”的辩护 。

证实:潘将言语性定为语文课程性质是从语文与其他课程在教学目标上不同着眼的(其实,语文课程只有从目标维度才能与其他课程区分) 而王先生是从教学材料与教学过程来批驳的,并未在同一层面就同一对象进行交锋,自然批驳是无力的。

其他学科教学过程也运用言语,但是主要是服务于对内容的理解,是手段,并非是学习言语这个目标 可惜的是潘并没有进一步将言语形式性界定为语文课程的性质套用他的话“言语形式才是语文课程的种差” (二)反本质主义倾向的语文性质观。

多性说语言、文字运用的习惯和能力养成是语文学科特有的目的,所以也是主要的目的而从言语内容方面出发的启发思想、涵养情感是与其他学科共有的目的,所以是次要的 如果从本质主义的角度出发,语文课程应该是一种“形式”的课程,但是其“实质”仍不能忽视 。

20世纪40-60年代的文道并重、80年代的“工具性和思想性”并重都是沿着思路展开的,并逐步产生了多性说 2001年,《课标》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011年演习了这种说法,又增加了综合性、实践性等。

从本质主义的角度出发,多性共存显然是不符合本质主义的逻辑分析方法2.替换说2003年,王荣生对本质主义提出批评:认为探讨性质应作事实取向的“语文科是什么”及价值取向的“语文科应该是什么”的区分但是跳过了一个关键环节:语文课程的取向问题,包括语文课程的总取向和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听说读写取向 。

语文课程价值取向在不同时代有所不同,在同一时代不同论者的眼中也有所不同,那么在众多不同的价值取向中就应该有合理不合理的问题 3.消解说(三)超越传统的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语文课程性质观要区分课程,只有从目标维度和经验维度出发

语文课程在于言语形式的学习和掌握 本质主义课程性质观只探求其与其他课程的不同点,而没有将它们之间的相同点纳入考量的范围 既要学习言语内容又要学习言语形式并以学习言语形式为主也可以将其与其他课程区分开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文章标签:
sdf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