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微感无论何种时刻都不可能消失,但当人走在努力探索“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的路上,或者已经找到答案的,即使是跌入泥土的卑微时刻,人仍可以在泥土中开出生命之花来德国摄影师迈克尔•沃尔夫的主题摄影作品《东京挤车》,展现了日本人拥挤在狭小空间中的神态——扭曲而痛苦,与强烈的不适。
作品摄影师曾与BBC言“这不是有尊严的活法”《东京挤车》掀开了人们挤车现状的一角,更深一层的是将人的卑微——生而为人,却往往受到非人的待遇定格或许也正因如此,青年参考在报道这一主题时,文章最后一部分是在讨论这种卑微的活法的价值意义。
当人的内心感受到卑微时,卑微感会驱使人去思考“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一类问题原因在于人类自诩为高级动物,生而为人,某种程度上,我们一直在竭力证明自己与其他动物不同,思索人的价值与意义卑微可以说是一种“非人”的感受,感到失去与他人的以及自己“人”的身份的平等。
此外,我们所共有的基本身份是“人”,其他身份是在人上附着增加,因此,当我们内心产生卑微感时,怀疑的是“人”的价值与意义,而非其他身份我们思索“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不如说是想获得“我活着是为了什么”的答案,但这一问题有答案吗?
想必大多数人是迷茫的,但在思考求索答案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拥挤的人群中抽离出个体来,所谓“命如蝼蚁”,我的理解是:将所有的“人”堆砌起来,形成一个庞大却又弱小的群体,身处其中,人如蝼蚁的卑微感油然而生,寻求“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的答案,实质上是对自身独特性的挖掘,从群体中抽身,通过自视与内省来面对“人”这一身份,也将收获人的尊严。
彼时,亨利•梭罗远离喧嚣的城市,独自一人来到瓦尔登湖畔隐居,或许就是为了从闹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抽离出来,找到自我,这也可以理解为是他对“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一问题答案的寻求人生来卑微古时人们改造自然可以理解为是为了向自然证明自己的力量,获得人的尊严,借此驱散内心的卑微感。
在现代都市生活,高居不下的房价,昂贵的育儿成本,角逐的利益,将大多数人束缚在职场,我们不得不迎合讨好,就像许多日剧职场剧中所描述的那样在这一切中,我们是否感受到人的卑微呢?思考“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的答案,可以给我们活下去的勇气与力量。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是看穿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生活的真相指的是现实与人的卑微,依然热爱的原因是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太宰治,他是家里最小的儿子,与生俱来的卑微感使他一直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迎合讨好自己的亲人,永远小心翼翼,强颜欢笑;在父母切断他的经济来源后生活十分困窘,买不起他最为喜爱的一种和服。
但他仍言:“我深信,若非来自懦弱的极致自省,无法发出真正庄严的光明总之,我试着活下去,亦即,本着最高的自尊与最低的生活,试着活下去”卑微与自尊在他身上有着激烈的碰撞,他所说的“极致自省”的过程,是求索“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答案的过程。
他曾极力称赞好友的一句诗“为伟大的文学而死”,反过来理解是一生只为文学而活,从此可以窥见他的答案一二吧生活给予他卑微,但在其内心世界的一角,始终心有所持,文学是他的尊严,尽管最后太宰治还是自杀了,但谁也不可否认,他曾从文学中获得力量,抵抗人的卑微,以及,努力试着好好活下去。
无论是太宰治的“文学”还是罗素的“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还是其他人对“人活着为了什么”这一问题的答案,都是他们每个人的独特性,是他们勇敢面对“人”这一身份,内省与自视的结果。
若非极致的自省,我们找得到答案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活着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不必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也可以活着寻求与找出答案,是一个非常痛苦漫长的过程,有时候,甚至需要花费一生的时间现在的我并不知道答案是什么,我既不知道“人”的,也不知道自己的。
我相信,卑微感无论何种时刻都不可能消失,但当人走在努力探索“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的路上,或者已经找到答案的,即使是跌入泥土的卑微时刻,人仍可以在泥土中开出生命之花来后语:“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一主题太大,我只能从自己在何时何地会想起这个问题出发,讨论自己的感受。
我知道,仅仅是谈人的卑微这一原因,显得有些偏私狭隘,可我想不到其他写法,或者说其他的都太空太大只能说是我阅历不够吧,或者思考不够深入全面好在还是写完了议论文组 作者:异客 作品ID: 100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