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和杨绛都是民国时期的大才女,相对于杨绛来说张爱玲成名更早,影响也更大。在那个几乎没有娱乐项目的年代里,张爱玲的爱情小说不仅风靡了上海,也逐渐开始席卷全国。
但对于同样是文人的杨绛来讲,她不仅心里十分看不起张爱玲,还在给朋友的信中公开指责她的作品和为人这到底是同行之间的竞争,文人相轻还是有什么内情?这一切还得从二人的经历说起不同的家庭环境单从照片上看,杨绛给人的感觉是优雅且智慧,而张爱玲则显得时尚又性感。
事实上二人的性格也大致如此,张爱玲在人群中比较耀眼,杨绛就相对不那么张扬就像杨绛所说的,张爱玲确实有些爱出风头这一切的原因,还要追溯到二人不同的童年经历
张爱玲的奶奶是李鸿章的大女儿,妥妥的贵族女人可惜的是清朝灭亡后家庭就不那么富裕,但也留下了不菲的钱财,张爱玲的爸爸正是凭借着家底吸食鸦片,吃喝玩乐无所事事,对家庭也没那么强的责任感张爱玲的母亲是一位思想开放的女性,不过也和父亲差不多不愿意付出精力照顾孩子。
可以说张爱玲从小没有享受到过父爱和母爱,尤其父母离婚后张爱玲有了后妈,时常还会受到虐待
张爱玲的亲弟弟对姐姐不管不问,父母从来没有关心过自己,后来母亲供张爱玲上大学时还经常侮辱她。在这种家庭不幸福的环境下长到大的张爱玲三观也和正常人不太一样,这点从她笔下的人物就可以看出来。
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几乎全是关于爱情,而且为了追求爱情什么民族大义家国情怀都不顾。这不仅仅是她受到父母的影响,同时也是自己内心的折射。张爱玲笔下的主角多少都有些张爱玲的影子,为爱不顾一切。
反观杨绛的家庭就幸福多了,父亲在多个国家留学回来思想先进,尤其注重培养女孩子自尊自强。杨绛的父亲还亲自教育女儿不能为了名利卖国求荣,要帮助国家一同渡过危难。
相对于张爱玲的“恋爱脑”,杨绛的三观即便是放到今日也无可挑剔,从小过得幸福的杨绛作品中大都是正能量又因为没有像张爱玲那样的悲惨遭遇,杨绛作品中不太涉及到赤裸裸的现实问题上海沦陷的日子在上海沦陷的那段时间里,杨绛和张爱玲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只不过二人从未见过面,经历的事情也迥然不同。
张爱玲已经在上海闯出一片名堂时,杨绛还在为了生计发愁
因为没有父母的帮助,张爱玲十几岁时就已经开始自己写文章赚钱,等自己的文章一炮而红后,张爱玲找到了自己赚钱的途径,也找到了此生的事业虽然上海沦陷了,可张爱玲也像她笔下的交际花一样穿梭于各个势力之间“出名要趁早”就是张爱玲在上海沦陷时期说的话。
张爱玲因为是上海名流,所以没有体会过日本鬼的过多骚扰,而杨绛则与张爱玲有些截然不同的生活。为了维持家用杨绛给别人做家教,也给小学生带过课,作为一个高材生来讲,这种食不果腹的生活着实令人唏嘘。
在那段时间里,杨绛像普通妇女一样排队抢便宜大米,为了买打折东西走好几个街道,每日坐电车去上下班在一次坐电车时被日本人挑起下巴调戏,刚烈的杨绛大声呵斥了日本人日本人灰溜溜下车后杨绛也感到十分后怕,从此不再坐电车上班。
在上海被日本人占领的日子里,张爱玲一直为了出名、赚钱出版作品,游走于各个高档酒会之间奢侈的生活和较高的社会地位让张爱玲没有体会过沦陷区百姓的苦恼,每天只知道随心所欲地享受,还与大汉奸胡兰成谈了一场恋爱
张爱玲的作品也和她的生活有些相似,从来没有更多的内涵,有的只是爱情那些事以及作为交际花所看到的社会。人物的性格虽然说不上有多糟糕,但也不太被人推崇。
切身体会过百姓疾苦的杨绛深知作为文人的使命,作品中也不乏启发和激励的语言在杨绛心中,国家危机时刻文人的作用就是通过作品警醒世人,拯救灵魂所以在杨绛看来,张爱玲尽是些毁三观爱情故事的作品十分没有内涵,更何况她本人还与汉奸谈恋爱。
于是在信中就有了下面的这般评价:可是她相貌很难看,一脸的“花生米”……她写的文章,文笔不错,但意境卑下,笔下女性都是“性饥渴”者张爱玲被高看虽然杨绛与张爱玲本人没有直接关系,却还是有许多交集存在,比如当时傅雷曾化名迅雨评价张爱玲作品不好,张爱玲也随即登报与其展开辩论。
傅雷也是杨绛的好朋友
除了好友傅雷外,杨绛的外甥女和张爱玲在一个学校读书,通过平时的交谈杨绛也就了解了张爱玲的为人在那个所有人都穿深色传统服装的年代,张爱玲着西方鲜艳长裙参加活动十分扎眼于是杨绛对张爱玲的不满又多了一个哗众取宠。
张爱玲出名较早,后来的文人都不自觉地对她有些尊敬,读她的作品也就多了一丝敬畏而杨绛本身比张爱玲大八九岁,按照辈分上算只是个同龄人,也就不会带有“女神”滤镜年龄上只是平辈,作品又没有满足杨绛对于文学的要求,更兼之张爱玲与汉奸有染。
张爱玲的行为不说与杨绛的思想背道而驰,也可以称得上相差甚远,于是杨绛对张爱玲的不满似乎也没有那么难理解了总结:生活上的差异、家庭的教育等多方面因素造成了杨绛对于张爱玲的不满但我们不得不说的虽然张爱玲作品中并没有表现出对国家的责任,甚至还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可抛却她的私德,她的作品仍是值得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