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您好!欢迎来到汇集网
首页 > 法规 > 蒙古族民间文学中的“悲悯”意识,以及“悲愤”意识的形成原因(悲愤诗是谁写的作品)悲愤的意思,

蒙古族民间文学中的“悲悯”意识,以及“悲愤”意识的形成原因(悲愤诗是谁写的作品)悲愤的意思,

远古时期蒙古族民间文学中的“悲悯”意识按照蒙古族的历史分期,从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国上溯到蒙古族产生,称为蒙古族的远古时期这一时期是蒙古族的初创期,国家机制开始形成,蒙古族人民投身于社会生产。

他们在劳动生活中创造了史诗、民歌、祝赞词等民间文学形式,展现了蒙古族人民广阔的社会生活劳动是文学发展的源泉,文学体现了人类的审美意识民间文学作为蒙古族人民审美发生的载体,表现了人们在远古时期的“悲悯”意识。

1.“悲悯”意识的形成原因远古时期,“悲悯”意识产生于蒙古族人民的劳动生活中,因而,其形成原因也和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环境紧密相关蒙古族生活于蒙古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使蒙古族人民形成痛苦、悲伤的生活情绪然而,萨满宗教的出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观念,使人们形成悲而不伤、哀而不怨的生活态度。

所以,自然环境和蒙古族人民的萨满宗教观,共同促成了“悲悯”意识的形成

蒙古高原地缘辽阔、海拔较高,给蒙古族人民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然而,环境恶劣,气候条件差,经常出现暴雪(白灾)、干旱(黄灾)等极端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在如此环境下,他们经常吃不饱、穿不暖,甚至面临生命危险。

蒙古高原草木丛生,野生动物经常出没。蒙古族人民游牧、游猎的生活方式使得他们时常面临庞大、凶猛动物的威胁。这种心惊胆战的生活,在人们内心埋下了恐惧、畏惧的阴影,形成了悲伤的情绪。

蒙古族人民借助蒙古高原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发展了维持其生活的游猎经济,之后发展了比较发达的游牧经济但是,无论是游猎经济还是游牧经济,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都无法得到保障,并且,居所也不固定……这种游走的生产方式,使他们缺少亲人、朋友,缺少沟通和交流,内心十分孤单;牧民自身势单力薄,无法抵御来自大自然的威胁,生活缺乏安全感。

心灵的孤单和生活的危险,给他们造成心理创伤,生活中充满了悲伤和凄凉

当蒙古族人民在生活中痛苦挣扎时,萨满教应运而生蒙古族萨满教,是“从蒙古古代狩猎和游牧生活对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及其对象化活动产生的自然宗教,即民族民间宗教”萨满教倡导“万物有灵”的观念,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拥有灵魂,灵魂可以离开肉体永远存在。

同时,蒙古族人民意识到,大自然中的动植物也具有灵魂,它们和人类一样具有生命和平等的社会地位,具有喜怒哀乐人们所受到的灾难,则是世间万物所表现的哀和怒基于上述原因,他们把对大自然的畏惧心理转化为对大自然的崇拜,而无能为力的顺从态度则化解于热闹的祈祷、祭祀活动之中。

在祭拜神灵的过程中,蒙古族人民的心灵得到净化和救赎,找到心灵的依托,他们最终与大自然和解他们面对生活中的困苦表现出哀而不伤、忧而不怒的生活态度,用自己弱小的力量感化世间的苦难和不幸,展现出“悲悯”的审美意识。

随着阶级分化的加剧,奴隶制社会开始出现,蒙古地区出现了凌驾于氏族社会之上的豪强贵族“汗”以及代表汗权利益的汗权统治上层贵族为了满足私欲,对下层百姓肆意的盘剥和压迫,使得蒙古族人民处于无限穷苦、贫困的生活当中。

萨满教天神的出现,把蒙古族人民从水深火热的现实中拯救出来他们认为,天神掌管所有神灵,具有无尚的权威,能化解人们生活中的所有苦难,使蒙古族人民再次与社会和解但是,每次和解之后的现实社会没有任何改变,蒙古族人民仍然承受着来自生活的重压,悲怆、凄凉的生活着,“悲悯”意识在他们身上得到展现。

远古时期后期,萨满教发展到顶峰,“悲悯”意识成为永恒的审美主题蒙古族人民在与外部力量的和解中,把社会压在他们身上的所有苦难和不幸,通过萨满宗教的力量得到化解,表现出对世间万物的同情和怜悯,展现出“悲悯”的审美意识。

中古时期蒙古族民间文学中的“悲愤”意识中古时期,是从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国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是蒙古族历史上的封建时期,历时达六百年之久这一时期,社会稳定和动荡并存,复杂而残酷的社会现实给蒙古族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随着社会的发展,蒙古族人民开始认识到阶级社会的剥削本质,在内心与社会产生冲突这一思想观念反映到民间文学中,表现为“悲愤”的审美意识

1.“悲愤”意识的形成原因蒙古族历史上的中古时期,分为上古时期和下古时期上古时期,封建社会建立,经济、政治繁荣,汗权思想在社会中占绝对的统治地位,压制着底层人民的发展;下古时期,封建制度逐渐衰落,社会动荡,百姓流离失所。

两个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均为“悲愤”意识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蒙古族建国初期,成吉思汗带领他的军队东征西讨,不断扩大疆域,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国家。

但是,常年的征伐战争,给百姓带来沉重的兵役和赋税负担,社会的经济没有明显发展,百姓的生活没有得到改善,蒙古族人民仍然处于忍饥挨饿的困苦生活中随着蒙古族在元大都建立都城,历史上的元朝开始建立元朝统治者强调可汗的绝对权威,等级分化不断加剧。

在社会发展中,上层统治者沉湎于享受荣华富贵之中,昏庸腐败可汗至高无上的权威,禁锢了蒙古族人民的思想,严格限制了人们的发展

下古时期,封建制度逐渐衰败蒙古族退居漠北,丧失了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失去了经济发展的便利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一落千丈,粗放的经济模式无法维持蒙古族百姓的基本生活此时,蒙古族不同部族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动荡的社会使蒙古族人民流离失所,而战争带来的赋税负担则加剧了他们的贫困。

蒙古族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对人民进行无情的盘剥,十分贫困的他们逐渐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中古时期,蒙古族经历了元代时期的民族融合、文化碰撞,随着基督教、佛教和儒家思想的传入,蒙古族人民在思想上得到解放,开始追求精神自由萨满教的“天神”崇拜观念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内心的需求,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从而减少了对人们思想上的限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蒙古族人民逐渐认识到封建制度的弊端,也认识到上层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的社会本质,他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因而开始奋起反抗但是,上古时期,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上升期,强权势力十分强大;下古时期虽然封建制度衰落,封建贵族失去了绝对的统治地位,但封建势力在蒙古族社会中仍然拥有强大的力量。

蒙古族人民物力、财力有限,也没有先进的科学知识,因而,他们无法与强大的封建统治者相抗衡,愤懑之情溢于言表。这一情感反映到民间文学中,则形成了“悲愤”的审美意识。

近现代蒙古族民间文学中的“悲壮”意识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被称为近现代时期,以辛亥革命为分割点,分为近代时期和现代时期这一时期,蒙古族随着全国进入动荡、纷乱的时代,各地的蒙古族人民开始举起反抗的大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进行顽强的斗争,展现出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这一精神反映在民间文学中,表现为“悲壮”的审美意识

1.“悲壮”意识的形成原因近现代时期,大约一百年时间,蒙古族经历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完全沦为殖民地的巨大变革社会性质的重大变化,使蒙古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改变,人们开始追求民族民主主义思想他们要求民族平等和民族独立,走向了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道路。

这些变化成为近现代时期蒙古族“悲壮”意识形成的重要原因以沙俄、日本为代表的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全面渗透,加速了蒙古地区沦陷的步伐

他们向蒙古地区大量倾销鸦片,残害蒙古人民,从而获取暴利,并且利用种种特权向蒙古地区推销商品和掠夺原始资源,使人们失去了大量的土地、牲畜等资源这些因素使蒙古地区延续了数百年的封建领主占有制和游牧自然经济基础受到严重破坏。

此时,蒙古地区的王公贵族在沙俄、日本等帝国主义的威逼利诱下,与外国列强相互勾结,不断盘剥蒙古族底层人民

清政府对外丧权辱国,对内无情压榨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失败的巨额赔款无着落时,解除了对蒙古族的限制,颁布“新政”,推行“移民实边”的民族政策这些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蒙古地区科学技术落后和信息闭塞的局面,给蒙古地区的自然畜牧经济带来了一些生机。

但是,垦荒、垦牧等政策不仅没有使蒙古地区富裕起来,反而使人们失去了原来的优质土地和牧场,使他们丧失了生活的基本来源,生活难以为继下层官僚阶级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不断搜刮民脂民膏,加剧了蒙古族人民的贫困随着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蒙古族人民在思想领域也产生了变化。

清朝前期的喇嘛教严格限制了人们思想的发展,并成为清政府统治蒙古族人民的工具。

人们极力想摆脱喇嘛教的思想桎梏,进而开始学习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包含佛教文化因素,在理论形式和内容方面与佛教思想具有相通之处,因而,在喇嘛教影响下的蒙古族人民更易于接受儒家思想此外,儒家思想符合蒙古族人民追求现实社会和人生价值的心理需求,所以,在蒙古地区得到迅速传播和发展。

虽然儒家思想在蒙古族发展后期也显露出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这一阶段却帮助蒙古族人民摆脱了喇嘛教的束缚,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列强侵略和满清王朝统治压迫日益深重的情况下,蒙古族人民开始觉醒,产生了更加先进的民族民主主义思想,展现了蒙古族人民反抗压迫、追求民族平等的社会心理这一思想主要表现在,蒙古族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反抗封建主义、反抗满族的民族压迫,主张“民族平等”、“语言平等”、“争取人民自主”和“争取民族自主”的权利。

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蒙古族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抗运动蒙古族人民把民族民主主义思想演变为民族民主主义的革命,具体展现为抗垦、抗牧、抗税等主题下的人民革命运动但是,旧民族民主主义思想不适合蒙古族深厚封建世袭制的社会现状,没有彻底推翻蒙古族的反动势力,因而以失败而告终。

现代时期,蒙古地区残酷的社会现状没有得到改变,是近代时期的延续和发展辛亥革命之后,蒙古地区的民族封禁政策被彻底打破,与之相伴随的是更加残酷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剥削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蒙古地区殖民化的加深,加速了传统民族经济和自然经济的瓦解。

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汉族政权,为了满足个人私欲,维护封建统治,勾结蒙古封建贵族,加剧了对蒙古族地区的盘剥和压迫蒙古族人民在黑暗社会中继续前进,他们扛起反抗的大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进行斗争,但是,由于没有先进的思想和领导者,他们的反抗斗争最终以失败而结束。

近现代时期,蒙古族人民以反抗帝国主义、反抗封建主义为主要任务,由于民族的特殊性,国内统治民族和被统治民族的矛盾也是他们抗争的主要任务他们以民族民主主义思想作为反抗斗争的指导思想,贯穿近现代发展的始终在反抗斗争的过程中,蒙古族人民表现出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展现了“悲壮”的审美意识。

总结蒙古族人民的思想不断进步,民间文学也逐渐兴盛,悲剧意识逐渐显露出来近现代时期,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逐渐解体,新的社会制度重新确立的时期,人们开始追求思想自由表现出不怕牺牲、直面死亡的抗争精神,展现了“悲壮”的审美意识。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文章标签:
sdf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