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您好!欢迎来到汇集网
首页 > 热点 > 北魏,中国文化史上最被低估的朝代(北魏 佛教艺术)北魏 佛教支出,

北魏,中国文化史上最被低估的朝代(北魏 佛教艺术)北魏 佛教支出,

相传文化学者余秋雨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北魏文物博物馆题写:“中国从这里走向盛唐”对于普通人来说,汉、隋、唐、元、明、清这样的南北大一统朝代更贴合对中华帝国的认知;南北朝的宋齐梁陈、五代的梁唐晋汉周等汉地政权,虽自奉正朔,但给人偏安一隅的印象,离我们又远了一些;而十六国、辽、金这样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几乎很难在普通人的常识领域。

应该少有人注意到,往往是这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塑造了后世更伟大的中华,这种伟大,不仅是幅员上的,更是在文化上其中,北魏这个鲜卑族建立的高度汉化的政权,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实在可以用举足轻重来形容沟通中西

唐宋之前,东北亚与世界文明互学互鉴的通道,只在丝路方向虽然张骞凿空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但西汉对西域的控制主要是依靠声威,而不是使用军队,西汉在西域的常驻人员不过六七千人,中原的移民从未越过河西走廊西端的玉门关。

东汉时期,从奠基者光武帝刘秀开始,统治的中心就放太行山以东的河东地区,对西域“三通三绝”,都护府、长史府撤销了三次,后来中原发生战乱时,设在西域的监护机构已经名存实亡东汉中期,鲜卑族取代匈奴控制蒙古草原。

十六国时期,鲜卑族建立了北方一大半的国家,虽然没有统一北方,但在各民族中崛起势头最为迅猛淝水之战(383年)后,盛极一时的前秦节节溃退,顾此失彼,被前秦消灭的拓跋鲜卑代国在塞北再度兴起,建立起了北魏政权。

北魏皇始三年七月(公元398年),拓跋圭定都平城,开始解散部落,大兴营造,拓跋鲜卑开始快速吸收中原先进文明,迅速由部落制转化为有定居点、有宫殿、有典章制度的政权为了巩固对新取得的中原地区汉民的统治,北魏需要汉族正统思想也就是儒家思想的浸润教化,永嘉之乱起,关陇郭荷等儒者西遁河西走廊,百年间星火相传、苦心经营,终于在西北涵育出偌大的儒学基业,河西走廊成为北方儒学中心。

公元439年北魏军队兵临武威下,北凉灭亡,北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北魏形势图北魏将河西走廊的世家大族、儒家学者与工匠三万户迁徙到北魏首都平城,汉代儒家礼仪律令之学被充分吸收到北魏政权的国家制度中,北魏原始剽悍的游牧气质渐渐被对沉着精致的汉文化精神取代,汉化质量又一次实现了质的飞跃。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北方政治中心重回东汉故都,北魏这个少数民族政权把南北统一向前推动了一大步与此同时,由于面临北方柔然的压制,北魏政权渴望拓展自己的安全边界,所以在建立之初就十分重视西域公元444年,北魏建立敦煌军镇,统辖河西走廊防务;公元445年,北魏军出敦煌,向西连破鄯善、焉耆、龟兹,此后,北魏一直把西域大部分地区归入版图范围,直到北魏末年这种影响还存在着。

通往西域的大门打通后,北魏有机会接触到来自西方的印度、波斯、希腊等更高级的文明,特别是佛教文化和犍陀罗艺术传入,让北魏的气质出现蝶变《洛阳伽蓝记》中记载,为接待西域的使者和商人,北魏都城洛阳修有“崦嵫馆”,“阆阖填列,青槐荫柏,绿树垂庭”,是当时洛阳最繁华的地区之一。

北魏宫廷的陈设和用具出现了中亚的毛织品、大秦的琉璃器、萨珊波斯的金银器皿等当时北魏贵族使用的酒器,有水晶钵、玛瑙杯、琉璃碗、赤玉卮,作工奇妙,中土所无,皆从西域而来北魏这个雄踞中国北方的政权,有了区域性世界帝国的面貌。

余秋雨说盛唐的起点在北魏,不无道理从政治上讲,此后的隋唐,承袭了北魏及其后后继者的政权系统,以强盛之势统一南北,开创了大一统的盛世局面从文化上讲,北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以更开阔的胸襟、更开放的态度向西接纳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将开放、交流的心态植根到继任者的理念中,为隋唐成为国际帝国奠定了思想基础。

修复中原从东汉起,洛阳作为首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到东汉末年,董卓强迫汉献帝西迁长安,并下令“拆迁”洛阳宫城,焚毁洛阳城三国时期,北方政治中心是曹操把持的邺城(河北临漳县),曹魏立国之后,定都洛阳,着力进行修缮,保持东汉十二城门、二十四街的基本格局,并修治了北宫和官署,并在城西北角增建突出城外的三个南北相连的小城,称金墉城,内建宫室,城上楼观密布,严密设防,洛阳渐渐复兴。

西晋统一全国后,定都洛阳,经过营建,形成宫殿在北面正中,宫门前有南北街直抵城南面正门,夹街建官署、太庙、太社等构成全城主轴线,其余地段布置坊市这一格局,被北方相继出现的十六国政权首都效法和比附,也深入影响了隋唐首都建设规划,中轴线制度成为后世历朝历代北方首都规划的“标配”。

北魏太和十七年,孝文帝驾临洛阳,周巡故宫基址,“伤晋德之不修”,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开启了洛阳振兴时代北魏洛阳城想象图北魏在修复洛阳城及宫殿时没有做大的改动,但在城外四周拓建坊市,宣武帝“发畿内夫五万五千人筑京师三百二十三坊”,形成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的外郭。

大市中不仅有外贸、屠贩、酿酒、冶金等工商行业,还有丝竹、乐律等文化产业,“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金银锦绣、奴婢缇衣”,“五味八珍”,非常繁华北魏王朝还特别开辟了一个四夷区,安置四方归顺之人以及来经商、交流、出使的外国人,往来其间的不仅有西域的突厥人、回鹘人,还有中亚的粟特人、波斯人常住于此。

据估算,北魏洛阳在鼎盛期人口达75万以上,而当时东罗马帝国的最大城市君士坦丁堡的人口不过在四五十万因此,北魏时期的洛阳,应是六世纪初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都市倾心营造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突飞猛进的时期,一则秦汉以来“夯土高台+木结构”的基本建筑模式渐渐发展为单独的木构建筑或砖木建筑;二则建筑外露的结构部分同时是它的装饰部分,建筑的装饰是加工了的结构,形成装饰与结构相统一的中国建筑技术路线。

三则吸收了大量的西方来的文化元素,气象更为开阔在北魏统治时期,斗拱的使用开始普及中国魏晋之前的建筑,最大的特点的打夯土,在地面上,要使用打夯的办法,将地基夯打得紧密如果要建造高规格的大型建筑,就需要将堆土夯打成结实几何体,然后再在其上施工建筑,从而形成“台”这种独特的建筑类型。

春秋时期楚灵王筑章华台、曹操在邺城所建铜雀台等均是古代著名高大建筑,台高均达10丈打夯土应用到地面以上,就是版筑,用两层木夹板树立起来,中间层层添土夯实,然后拆除两边的夹板,形成夯土墙,坚固程度超出想象,版筑原理简单,取材简便,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中独特的长项。

但夯土墙怕湿,为了保护夯土墙不受雨淋,屋檐必须伸展出墙体外很远,于是出现了斗拱,斗拱下小上大,每向外挑出一层的称为一跳,每向上升高一层称为一铺,跳和铺之间是简单的数列关系北魏时已经出现了2跳5铺的斗拱,按照现存高古建筑规格估算,这么大的斗拱出檐(屋檐边缘离开建筑墙壁)至少在2米开外。

出檐深远虽然保护了夯土墙不受雨淋,却遮挡的光线,为了不使檐口(屋顶边沿)过分低垂而遮挡光线,南北朝后期出现了生起(屋檐中部是直线、两侧是曲线)、侧角(立柱内倾)、翼角起翘等做法,中式建筑特有的鸟翅一样的曲线大屋顶成型。

北魏建筑营造极有雄心北魏建造了有明确历史记录的中国古代最高建筑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史书明确记载的超高层建筑极其少其中超过100米的建筑只有三座:一是武则天营建的通天浮屠,号称可能超过300米;二是明初南京大报恩寺塔了,史载高三十二丈九尺四寸九分,换算出来将将100米;最后一个就是北魏的永宁寺塔了。

永宁寺塔建于北魏熙平元年(516),在洛阳城内,塔是土木混合结构,每面九间,高九层,中心五间用土坯夯砌成实心体,土坯体中以16根柱子构成中心柱束,并铺入水平纴木,坯体外表再用木板贴面,非常坚固,第六或第七层往上由中心柱支撑,这样的复合结构使该塔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郦道元《水经注》记载,说永宁寺塔自金露盘(塔顶金属件)下至地面高49丈,《魏书》记载称塔高40丈,后世折算约136.71米,据杨玄之《洛阳伽蓝记》追述,永宁寺塔之高,一百里外都可看见,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古代第一超高层建筑。

公元534年,该塔遭雷击起火而焚毁,仅存世16年,永宁寺塔毁后,北魏随即也灭亡了 慈航普渡从东汉末年到南北朝,300多年间,北方战火连绵、民不聊生,社会生产的发展比较缓慢,但是,佛教的传入为水深火热中百姓带来了精神上的寄托,也对统治者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

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补足汉化中的儒家文化对生死、永恒等哲学问题的思想短板,佛教进入第一个宏传时期早期北传佛教带着浓郁的印度、希腊风格,和汉地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不仅使石窟、佛像、壁画等有了巨大发展,佛教建筑也层出不穷,汉代以来比较质朴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圆淳、壮观。

北魏统治者极端崇佛,建都平城(今大同)时,就大兴佛寺石窟是佛教寺院的最初形式,中国现存辉煌壮观的大石窟有4处,分别是甘肃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其中,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开凿均肇始于北魏一朝,而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则在北魏统治期间走向第一个高峰。

可以说,北魏在中国石窟造像发展中,居功至伟专家学者判断,最初开凿石窟,有西域僧人参加,所以造像到花纹都带有明显的西域或印度手法风格,但在建筑上,完全是中国的结构体系到北魏立国百年迁都洛阳时,龙门石窟中不但建筑是原来中国体系的,就连佛像等也有强烈的汉代传统风格,待北魏传至东魏西魏、北周北齐,中国佛教造像已不复最初犍陀罗式的希腊雕塑风格,进而发展成"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中国化样式,佛像骨格秀气,面相清雅;衣着宽襟大袖、腰束大带,是典型的汉族儒生打扮。

在建筑上,从北魏开始,由佛殿和经堂组成的寺院组群,以及多层的木造或土木造佛塔大量出现《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在北魏举国崇佛的风气下,洛阳成为一座宗教巨城,城内外塔寺林立,一个坡中,竟有大小一千余个寺庙组群和数十座佛塔,最盛时全城寺院达1367所,密度之大骇人听闻。

北魏还建筑了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佛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这座砖塔建于公元523年,高39.5米,塔身之下为素面的高基,上部为密叠的十五层十二边形塔檐,最上收顶,梁思成形容外轮廓“轻快秀丽”,作为中国第一个砖造的高层建筑,表明当时工程技术向前飞跃了一大步。

梁思成、林徽因说:“千余年来大小城市、名山胜景,其形象很少没有被一座寺院或一座塔的侧影所丰富了的,南北朝就是这种建筑物的创始时期当时宗教艺术是带有很大群众性的,不同于宫廷艺术被少数人所独占,而是人人得以观赏的精神食粮,因此在人民中间推动了巨大的创造性。

”没有比这说得更准确和深刻的了!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文章标签:
sdf
分享到: